首页 > 企业文化
书店65年变迁:从卖书场所到体验空间
发布时间:2015-04-12

    和65年前相比,今天的书店似乎没有什么不同。店员们仍然每天早上准时开门迎客,为读者找书、为书找读者。好的书店,仍然是普通读者心中的圣地、文化名人的聚集地。然而,65年来,超级书店、连锁书店、网上书店、微书店,一个个书店新概念接二连三地出现,书店开始从传统意义上的做空间纯卖书,升级为重体验的多元发展。

    从一家新华到全国新华

    在新华文轩,有一个“扁担婴儿”的故事流传甚广。1956年,新华书店四川分店要选派一批干部到各地建设分店。熊文朗主动报名,行程之艰难让其始料未及。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孩子,下火车后,熊文朗和爱人足足步行了130公里才赶到大山深处的平武县城。3天后,平武新华书店支店在一间兼作店面、库房和宿舍的50平方米房间中开业了。半年后,熊文朗两岁的儿子熊晓旭再“走”长征路,坐在箩筐里来到平武。扁担的另一头,是书。

    在周恩来总理“国营的新华书店应从速完成其全国分支店的统一经营”的要求下,众多熊文朗一样的拓荒人“四处出击”,各地新华书店相继成立。1957年年底,全国新华书店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,5年共销售图书53亿册。

    时间转到上世纪60年代末,现任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王忠义此时正在浙江义乌上小学。“我家离县城有7公里,去一趟新华书店像过节一样,走路都不嫌累。”他印象最深的,还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大家为了买到一套复习用书在书店外连夜排队的情景。王忠义感慨地说:“有时候书店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,正是那次排队,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路径。”

    1985年,在半导体厂做政工工作的王忠义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。此时改革开放还在起步阶段,各行业急需人才,杭州团市委和浙江省新华书店同时面向全市招聘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,从此一干就是近30年。他仍然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情景,“戴上蓝套袖,跟着师傅打算盘,学习怎么用四角号码卡片管理图书”。

    直到此时,要买书到新华,仍然是全国人民的不二选择。然而,买书难却是困扰读者的一大问题,在此背景下,一场以“一主三多一少”(以新华书店为主体,组成多种经济成分,多条流通渠道,多种购销形式,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),“三放一联”(放权承包,放开批发渠道,放开购销形式和折扣,推动横向联合)为主要内容的发行体制改革应运而生。

    从遍地书店到寒流初现

    1987年,在福建南部小城漳州,21岁的小伙子许志强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办起了晓风书屋。此时大多数卖书的个人还在摆地摊,晓风书屋成了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创立的民营书店之一。

    “那是学术书店的黄金时代,我们进什么书都能卖掉。”许志强告诉《中国新闻出版报》记者,当时,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图书风靡全国,可是新华书店很少进货,读者要买书只能邮购或者跑到大城市,很不方便。改革开放的东风为读者打开了买书的另一扇门,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,风入松、万圣书园、季风书园、西西弗等一批民营书店纷纷成立,并且以其独特的品位成为一个个文化地标。与此同时,更多不知名的民营书店开始出现在读者身边。畅销书、教辅、武侠……这些灵活的小业主们以其敏锐的市场嗅觉,逐步站稳了脚跟,并在日后逐渐向选题策划和图书零售两个方向分化。

    1994年,有着“共和国第一店”之称的王府井新华书店,由于政府招商引资改造,离开了王府井大街。此后五六年间,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,书店终于在2000年9月原地重新开张。“早在1970年,王府井新华书店就是亚洲最大的书店,营业面积达4000平方米。重建的书店,营业面积近万平方米,有30多万个品种,是不折不扣的超级书城。”王府井新华书店党总支副书记葛飞说。而在此期间,集图书销售、文化休闲和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广州购书中心开业,原新闻出版署批准江苏、广东、四川组建发行集团,北京图书大厦开业……大连锁、大书城的时代正式来临。

    伴随着国有新华书店的大幅改革,民营书业也在“攻城略地”。许志强说,最高峰的时候,晓风书屋有十几家分店。同样发端于厦门的光合作用书店,最高峰时开到30多家门店;上海季风书园鼎盛时有8家门店;最有名的席殊书屋,连锁和加盟店最多时竟达五六百家之多。那是民营书店最辉煌的时候,也是即将面临转折的时候。“20多年后再回头看,最早的一拨已经所剩无几,我跟人开玩笑说,我们已是末代书店。”说这话时,许志强的眼里充满了惋惜。

    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

    2000年,学出版的黄海龙,在暑假时“攒”的一本《电子商务帝国:亚马逊网上书店传奇》曾经让很多人兴奋不已。对还在和“486”奋斗、买书必去书店的大多数人来说,亚马逊网上书店听起来真的是个传奇。

    传奇很快来到我们身边。2000年11月,当当网周年店庆大酬宾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,次年7月日访问量就超过50万,成为最繁忙的图书、音像店;2000年,卓越网进军书业,4年后被亚马逊全资收购;2010年,京东商城上线图书频道,正式进军图书网购市场。

    今天,网上书店已成为很多人购书的主要渠道。实体书店开始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,短短几年间,一个个曾经温暖我们心灵的文化地标式书店消失不见,引来文化人和社会各界的声声痛惜。

    一个时代的改变,谁也无法阻止。对传统书店来说,变化势在必行。2005年,王府井新华书店开起了自己的网上书店,两年后整个书店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,跨入“超级书城”行列。2006年,许志强离开晓风书屋,到北京接手时尚廊书店,将其逐渐改造成“美食+图书”的复合型书店,用差异化竞争、提高阅读体验对抗网络书店。2009年,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启用国内领先的仓储管理系统,为“小连锁”、跨省连锁、做大“中盘”打下雄厚基础。2014年,青岛出版集团“青岛微书城”正式上线,直接依托传统书店融入电商,很快吸引近5万个粉丝,实现累计交易6000单。

    未来书店会是什么样子?实体书店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?王忠义说,公众不是没有阅读的欲望,而是缺乏被阅读感动的空间。因此,业者一定要有一种情怀,能够坚守文化、感悟文化;要有一种气场,能够提供人与书的美好相遇。他强调,实体书店绝不是负担,相反,它将是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源。

    “书将变成奢侈品,书店也会和今天大不一样。”在许志强看来,除了国有新华书店,未来实体书店尤其是小型书店将以几种方式存在:企业出资,成为企业社会公益活动的一部分;政府补助,助力城市文化发展;品牌结合,以店中店形式存在于奢侈品店中等。

    葛飞也相信,随着全民阅读的普及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书店,对大型书城来说,提供人性化服务、打造文化体验式多功能阅读空间,或许是一条发展壮大的路径。